一、鹅口疮
1、原因
       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口腔疾病,呈白色凝乳状附着在口腔黏膜、齿龈、舌面、上颚等处。来源于宝妈的阴道霉菌感染或生产后接触感染。如奶具消毒不彻底,长时间使用抗菌素、引起菌群失调等。
2、临床表现
       宝宝口腔颊部、唇内、舌、上颚和咽部黏膜上附着乳白色斑点、奶酪状物,严重时融合成片,擦去后则露出粗糙、潮红的黏膜。
3、注意观察
       鹅口疮与新生儿吃奶后留下的奶液要区分开来。两者的区别是新生儿口中残留的奶液一经喝水就被漱清,不会看到白色凝乳状物,而鹅口疮喝水后仍可见白色凝乳状物,且用棉签擦拭后可见粗糙潮红的黏膜。
4、预防
①  注意观察口腔,看到口腔内有白色凝乳状物,要区分是奶液残留还是鹅口疮。
②  母乳喂养前一定要清洗奶头。
③  霉菌素鱼肝油,涂抹口腔3—4天,同时涂抹在母亲的乳头上(哺乳前洗掉)。
④  人工喂养奶具要消毒彻底。
⑤  3%的碳酸氢钠涂抹患处。
⑥  少量多次饮水。
⑦  护理人员的手要清洗干净。
       鹅口疮用药后即可见效,但易复发,要巩固治疗。一般用药2—3天见效,总疗程1周,以后复发的可能性会很小(用小苏打水清洗口腔可加快治疗效果)。
二、泪囊炎
婴幼儿的眼睛总是“水汪汪”的,一般由两种原因引起:一种是新生儿泪囊炎引起,这是由于患儿在先天发育过程中鼻泪管下端残留膜阻塞所致。常伴有眼分泌物多,可以通过局部按摩或泪道探通术进行治疗。另一种溢泪是因为“先天性青光眼”,这是一种严重危害婴幼儿视力的疾病,若不早期治疗将给患儿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造成终生残疾。这种患儿早期就有怕光、流泪等表现,逐渐出现眼球变大。但往往被家长忽视,发现后到医院就诊的患儿多数已发展到晚期。因此,如果发现孩子眼睛总是水汪汪,要及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婴幼儿眼分泌物增多除了新生儿泪囊炎外,主要是感染引起,并非火气大。新生儿通过产道时病菌进入眼中,护理者的手未洗净或是小毛巾上有细菌,都易引起这种感染。主要表现为眼分泌物增多,局部有充血和浮肿。遇到婴儿眼分泌物多时,可每天用清洁小毛巾洗眼,所用小毛巾用后清洗煮沸消毒,不能与成人毛巾混用。同时眼睛滴0.25%的氯霉素眼药水,每天2次,一周可愈。如果上诉护理不能见效建议转眼科治疗。
 
三、消化不良
1、原因
       新生儿胃肠发育不够成熟,消化能力差,免疫功能低,同时新生儿生长发育快,营养需求高,胃肠道负担重,易发生消化不良。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常因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或奶量增加太多、牛奶放置时间过长、变质、食具消毒不严、环境过热、过冷、牛奶或奶粉冲配不当。还有一部分是喂养过程中,护理人员不重视手部清洁、乳头、奶嘴、奶瓶牛奶的清洁卫生和消毒而引起细菌感染。这些原因都会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致消化不良。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很少发生腹泻,这是因为母乳不仅营养成分比例恰当,而且其中还有多种抗体,可以防止腹泻。
2、临床表现
       大便稀薄带水,混有少量粘液,夹杂有黄或黄绿色,呈蛋花样,有酸臭味、或呈大量颗粒状固态物的大便。有的表现为粘液便,便中掺杂着较多的粘液,有腥臭味。每日次数多达10—20次。可伴有呕吐、发热、烦躁不安等现象。如果大便次数在10次以上,症状就会加重,出现明显脱水,表现为小儿哭声低微,体重减轻、尿少等。不及时治疗还会出现水电质紊乱和酸中毒等症状。
3、如何判断消化不良: 如果新生儿大便次数突然增多,而且大便呈稀水状,混有奶瓣,伴有哭闹增加,体重不增,就要考虑是否发生了消化不良。
4、判断指标是:一看大便形状,二看大便次数,三看新生儿状态,四看体重增长情况(一个月增长600—1000克)。
5、护理
①  及时调整喂奶量,在一两天内减少每次喂奶量。尽量母乳喂养,混合喂养的暂时改为单纯喂养。
②  做腹部抚触。
③  用益生菌治疗。 
 
乌兰美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 蒙ICP备130022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