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既是同事,又是伴侣;既是战友,又是知己;他们用双倍的辛劳,筑起守护病人的健康堡垒;他们把“乌兰美的工作服”穿成了一辈子的情侣装;他们,是所有替天下子女尽孝的护工们的缩影......在病人陪护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冲锋在前,有着为世上长者谋福的信念;他们惦念在后,有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他们就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双护夫妻”,以双倍的付出,毅然决然地共同奋战在病人陪护的第一线。

一、同心戮力 争做“ 业务尖兵 ”
她今年55岁,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26期学员。他今年63岁,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28期学员。他们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护工,既是同事,也是夫妻。两人从事护工行业已有五年,是当之无愧的“双护夫妻”——郭瑞和张润梅。
郭瑞和张润梅的同心同德,源于他们生活中共同的理想信念。张润梅常说:“我也有父母,深知人老了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病痛的折磨。所以守护好生病老人的健康是我最大的愿望。”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尤其因为自己和丈夫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接手的工作都是一些比较复杂且情绪暴躁的病人(24小时陪护),可谓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业务尖兵”。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二人聚少离多,甚至连一张像样的合影都没有......
俗话讲,付出就有回报。郭瑞和张润梅他们在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从业以来,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今年不仅给孩子买房装修,还娶了儿媳妇,可谓是双丰收的一年!他们表示,还将继续坚守岗位,为了自己的小家庭,也为其他病人的大家庭!
二、同甘共苦 为了共同的事业努力

58岁的韩艳萍和自己59岁的丈夫韩列元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双护夫妻”,分别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9期和第11期的学员,学习的是病人陪护专业。
韩艳萍在做护工之前,自己搞个体,做土特产生意。可是随着市场越来越规范化,她的生意也大不如从前。于是,她便想着另寻出路。机缘巧合下,来到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参加培训并合格后,便开启了自己长达七年之久的病人陪护工作。谈及自己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她笑呵呵地说道:“我和我爱人现在收入稳定,陪护的工作也是一单接一单。这不仅是病人对我们服务的肯定,也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三、风雨同舟 有一种牵挂是工作之余互道平安
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有这样一个家庭,夫妻二人都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护工。他们组建了平凡的家庭,却承担着不平凡的责任。
国喜平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17期的学员,他的爱人曹玉利是第16期学员。当别人全家团圆之时,他们常常各自坚守岗位。然而这些,他们都早已习以为常。 “护工这个职业的特点就是当病人需要你时,你就必须在岗坚守,因为这是你的责任与担当。有时候忙起来,我们一连十多天都见不上面……” 谈起这些,国喜平笑着感慨道。不过只要有空,每天早中晚,他们夫妻俩都会互通电话。实在忙的时候,通话内容可能就只有几句“你吃饭了吗”、“我要忙了”、“你自己注意”……但就这几句话,也会让彼此心里觉得很温暖。
“虽然忙碌,但还是充满了希望。今年在呼和浩特市,我们夫妻俩靠做护工的工资给孩子买了房,心里特别高兴和满足!” 国喜平笑眯眯的表示。
四、携手并肩 传承良好家风

刘河海今年51岁,他的妻子47岁,两人同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护工,从业时间已有四年,是名副其实的“双护夫妻”。
由于护工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夫妻双方时常聚少离多,刘河海常说:“虽然明白自己对家庭有所亏欠,但是既然选择成为护工,我就会担负起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责任。绝不辜负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老师们对我的栽培和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对我的信任。”
两个孩子也十分支持夫妻俩的工作。孩子常对他俩说:“爸妈,你们都放心工作吧!我们已经长大,会好好学习,不会辜负你们的辛苦和希望。你们是我们努力的动力,也是我们的榜样!”每当听到这些话,夫妻俩的心里总感觉酸酸的,因为确实陪伴孩子和父母的时间太少。但既然选择成为一名护工,就意味着坚守和担当。正是他们的舍小家为大家,给孩子们树立了典范,传承了良好的家风。
五、同心同德 护工路上的相互陪伴
外人看来,“双护家庭”虽然辛苦,却薪资丰厚,其实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今年53岁的项巧英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19期的学员,也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一名护工。她的爱人和她一样,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40期的学员,现也从事护工行业。
说起家庭,两人不约而同的低头不语。因为他们知道,从事护工行业后,对家庭的照顾、对孩子的呵护、对父母的关心少之又少。孩子希望爸爸妈妈下班可以早点回家,老父母亲最想逢年过节的时候能一家人团聚。可是,项巧英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一直坚守在病人陪护的工作岗位上...... 项巧英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想要挣钱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努力工作,为了孩子和父母,更是为了自己的家庭。”
项巧英坚守岗位不仅因为收入可观,而且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为大家都愿意给自己生病的家人聘请专业的护工进行陪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护工一定的信心和尊重。
六、同舟共济 用特殊的方式“ 见面 ”
邢雪峰和王金叶,一对在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工作了五年的“双护夫妻”。按理说,两口子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应该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可是他们在生活中的交集少得可怜,有时一个是白天的病人陪护,有时一个是晚上的病人陪护,甚至十几天都见不到面,说不上话......
不过,在医院和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他俩却是大家心目中的“模范夫妻”。他们经常被提起,有时病人还会揶揄他俩......难怪邢雪峰和王金叶两口子会打趣地说:“我们俩经常在大家的聊天中‘见面’,这是一种特殊的见面方式!”
据51岁的王金叶自述,她从事护工,不仅因为这是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更因为这是奉献爱心。因为病人陪护的工作不仅要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还需要承受病人无意识的打骂行为。原来,当病人在受病痛折磨时,会无意识的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这些都需要护工自身承受且自行消化。“李大爷精神恢复后,还会和我道歉,说自己打人的行为不对,希望我原谅他。这些我当然理解,当病人难受不舒服时,情绪会变得暴躁,难免有失控的时候。身为护工的我明白,这些都需要我自己克服。”
身为“双护夫妻”的邢雪峰和王金叶明白,两个人同舟共济的走过这么多年,因为理解所以支持!他们就是这样一起携手迎接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挑战,虽然辛苦但这些都是生活中满满的幸福。今年,他们夫妻俩在大同市购置了新房,亦将幸福进行到底!
七、一心同体 擦肩而过后相视一笑的幸福
“这已经是我干护工第六个年头了,我丈夫和我一样,也是护工,他也已经干了五年了。”这位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的正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护工武云。今年53岁的她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21期学员,她的爱人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25期学员,两人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双护夫妻”。
2015年,为了孩子的学业,她和丈夫一同从乡下来到城市。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两人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后经朋友推荐,来到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参加病人专业的系统性学习并顺利在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上岗就业。
随后,丈夫在她的推荐下,也从事了护工行业。两个人现在不仅是夫妻,还是“战友”。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质,夫妻二人经常见不到面。偶尔的相见也是在医院的走廊里,擦肩而过后的相视一笑。他们只能通过微信互问平安、互述思念......用武云自己的话讲,“我们现在工作稳定,收入不错,家里特别支持。虽说比上不足,但也是比下有余!”
这7对夫妻总说,其实像他们这样的“双护”家庭还有很多,他们只是尽了作为一名护工的责任,因为乌兰美健康集团的人才理念就是用人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蓝领”人才队伍!
虽然有时需要独自熬过漫漫长夜,但工作之余一日三餐的互道温暖,也算是一种独有的幸福。他们选择用坚守换来病人的康复,换来阖家欢乐,用坚守把乌兰美的工作服穿成了一辈子的情侣装。他们就是“双护”夫妻,他们错过了与伴侣的相守,错过了与家人的团聚,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他们却把美好的爱情和亲情化为坚守在病人陪护工作岗位上的无限动力,把对彼此的深情和相守融入守护病人健康的岁月中……
本文经7位“双护夫妻”本人同意撰稿,照片由本人自行提供,未经授权者不得发布在其他网站及公众号上,对非法使用者将采用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一、同心戮力 争做“ 业务尖兵 ”
她今年55岁,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26期学员。他今年63岁,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28期学员。他们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护工,既是同事,也是夫妻。两人从事护工行业已有五年,是当之无愧的“双护夫妻”——郭瑞和张润梅。
郭瑞和张润梅的同心同德,源于他们生活中共同的理想信念。张润梅常说:“我也有父母,深知人老了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病痛的折磨。所以守护好生病老人的健康是我最大的愿望。”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尤其因为自己和丈夫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接手的工作都是一些比较复杂且情绪暴躁的病人(24小时陪护),可谓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业务尖兵”。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二人聚少离多,甚至连一张像样的合影都没有......
俗话讲,付出就有回报。郭瑞和张润梅他们在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从业以来,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今年不仅给孩子买房装修,还娶了儿媳妇,可谓是双丰收的一年!他们表示,还将继续坚守岗位,为了自己的小家庭,也为其他病人的大家庭!
二、同甘共苦 为了共同的事业努力


韩艳萍在做护工之前,自己搞个体,做土特产生意。可是随着市场越来越规范化,她的生意也大不如从前。于是,她便想着另寻出路。机缘巧合下,来到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参加培训并合格后,便开启了自己长达七年之久的病人陪护工作。谈及自己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她笑呵呵地说道:“我和我爱人现在收入稳定,陪护的工作也是一单接一单。这不仅是病人对我们服务的肯定,也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三、风雨同舟 有一种牵挂是工作之余互道平安
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有这样一个家庭,夫妻二人都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护工。他们组建了平凡的家庭,却承担着不平凡的责任。
国喜平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17期的学员,他的爱人曹玉利是第16期学员。当别人全家团圆之时,他们常常各自坚守岗位。然而这些,他们都早已习以为常。 “护工这个职业的特点就是当病人需要你时,你就必须在岗坚守,因为这是你的责任与担当。有时候忙起来,我们一连十多天都见不上面……” 谈起这些,国喜平笑着感慨道。不过只要有空,每天早中晚,他们夫妻俩都会互通电话。实在忙的时候,通话内容可能就只有几句“你吃饭了吗”、“我要忙了”、“你自己注意”……但就这几句话,也会让彼此心里觉得很温暖。
“虽然忙碌,但还是充满了希望。今年在呼和浩特市,我们夫妻俩靠做护工的工资给孩子买了房,心里特别高兴和满足!” 国喜平笑眯眯的表示。
四、携手并肩 传承良好家风

刘河海今年51岁,他的妻子47岁,两人同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护工,从业时间已有四年,是名副其实的“双护夫妻”。
由于护工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夫妻双方时常聚少离多,刘河海常说:“虽然明白自己对家庭有所亏欠,但是既然选择成为护工,我就会担负起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责任。绝不辜负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老师们对我的栽培和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对我的信任。”
两个孩子也十分支持夫妻俩的工作。孩子常对他俩说:“爸妈,你们都放心工作吧!我们已经长大,会好好学习,不会辜负你们的辛苦和希望。你们是我们努力的动力,也是我们的榜样!”每当听到这些话,夫妻俩的心里总感觉酸酸的,因为确实陪伴孩子和父母的时间太少。但既然选择成为一名护工,就意味着坚守和担当。正是他们的舍小家为大家,给孩子们树立了典范,传承了良好的家风。
五、同心同德 护工路上的相互陪伴
外人看来,“双护家庭”虽然辛苦,却薪资丰厚,其实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今年53岁的项巧英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19期的学员,也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一名护工。她的爱人和她一样,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40期的学员,现也从事护工行业。
说起家庭,两人不约而同的低头不语。因为他们知道,从事护工行业后,对家庭的照顾、对孩子的呵护、对父母的关心少之又少。孩子希望爸爸妈妈下班可以早点回家,老父母亲最想逢年过节的时候能一家人团聚。可是,项巧英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一直坚守在病人陪护的工作岗位上...... 项巧英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想要挣钱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努力工作,为了孩子和父母,更是为了自己的家庭。”
项巧英坚守岗位不仅因为收入可观,而且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为大家都愿意给自己生病的家人聘请专业的护工进行陪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护工一定的信心和尊重。
六、同舟共济 用特殊的方式“ 见面 ”
邢雪峰和王金叶,一对在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工作了五年的“双护夫妻”。按理说,两口子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应该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可是他们在生活中的交集少得可怜,有时一个是白天的病人陪护,有时一个是晚上的病人陪护,甚至十几天都见不到面,说不上话......
不过,在医院和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他俩却是大家心目中的“模范夫妻”。他们经常被提起,有时病人还会揶揄他俩......难怪邢雪峰和王金叶两口子会打趣地说:“我们俩经常在大家的聊天中‘见面’,这是一种特殊的见面方式!”
据51岁的王金叶自述,她从事护工,不仅因为这是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更因为这是奉献爱心。因为病人陪护的工作不仅要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还需要承受病人无意识的打骂行为。原来,当病人在受病痛折磨时,会无意识的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这些都需要护工自身承受且自行消化。“李大爷精神恢复后,还会和我道歉,说自己打人的行为不对,希望我原谅他。这些我当然理解,当病人难受不舒服时,情绪会变得暴躁,难免有失控的时候。身为护工的我明白,这些都需要我自己克服。”
身为“双护夫妻”的邢雪峰和王金叶明白,两个人同舟共济的走过这么多年,因为理解所以支持!他们就是这样一起携手迎接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挑战,虽然辛苦但这些都是生活中满满的幸福。今年,他们夫妻俩在大同市购置了新房,亦将幸福进行到底!
七、一心同体 擦肩而过后相视一笑的幸福
“这已经是我干护工第六个年头了,我丈夫和我一样,也是护工,他也已经干了五年了。”这位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的正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护工武云。今年53岁的她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21期学员,她的爱人是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第25期学员,两人是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的“双护夫妻”。
2015年,为了孩子的学业,她和丈夫一同从乡下来到城市。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两人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后经朋友推荐,来到乌兰美职业培训学校参加病人专业的系统性学习并顺利在乌兰美护工服务中心上岗就业。
随后,丈夫在她的推荐下,也从事了护工行业。两个人现在不仅是夫妻,还是“战友”。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质,夫妻二人经常见不到面。偶尔的相见也是在医院的走廊里,擦肩而过后的相视一笑。他们只能通过微信互问平安、互述思念......用武云自己的话讲,“我们现在工作稳定,收入不错,家里特别支持。虽说比上不足,但也是比下有余!”
这7对夫妻总说,其实像他们这样的“双护”家庭还有很多,他们只是尽了作为一名护工的责任,因为乌兰美健康集团的人才理念就是用人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蓝领”人才队伍!
虽然有时需要独自熬过漫漫长夜,但工作之余一日三餐的互道温暖,也算是一种独有的幸福。他们选择用坚守换来病人的康复,换来阖家欢乐,用坚守把乌兰美的工作服穿成了一辈子的情侣装。他们就是“双护”夫妻,他们错过了与伴侣的相守,错过了与家人的团聚,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他们却把美好的爱情和亲情化为坚守在病人陪护工作岗位上的无限动力,把对彼此的深情和相守融入守护病人健康的岁月中……
本文经7位“双护夫妻”本人同意撰稿,照片由本人自行提供,未经授权者不得发布在其他网站及公众号上,对非法使用者将采用法律手段追究责任。